【中國塑料機械網 本站原創】中國制造業因其一定的歷史、社會等原因而存在許多問題,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一間存在不少大小漏洞的房子。中國的制造業發展至今已經搭建構成了一定的框架和軀體,有著自己的規則和規模,只是,存在一些銜接和局部存在漏洞和縫隙。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補齊這些,完善這件房子。近日,安監總局印發《安全生產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十三五”期間擬制定標準362項,其中強制性標準231項。
早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就對安全體系進行了部分完善,職業健康和工貿標準體系是主要攻克對象,其中涉及470項標準,有助于強化企業基礎能力,提升產品安全質量和技術水平。而“十三五”對上述兩者和其他方面進行了強化和規整,旨在使中國制造業更加系統化、協調化、規范化。對此政府加大了對多個行業的管理制度,如提高行業生產、安全等標準;加大科研基礎條件和人才基礎培養投入;化科研成果為標準化生產,實現標準與科技的結合等。
中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30多年里就取得了奇跡般的成績,中國制造也逐步加深出口貿易。現在市場隨處可見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但是,中國制造的劣質、不安全、低廉和污染也被世界詬病。在中國制造規模足夠龐大的現在,制造業急需轉型,故,政府做出了一系列規劃,受矚目的就是《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規劃和此前的“十二五”規劃等。這些政府規劃和舉措都旨在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打造中國品牌,立足市場。
據悉,中國工業軟件幾乎被國外壟斷,中低端自主率不超50%,企業轉型升級因成本、技術、人才等因素收到限制,而這些規劃在制定目標和標準的同時,也針對這些現象問題做出了資金補助和技術支持,提升了企業的承壓能力。
這巨大的改變體現在許多方面,讓筆者感到自豪的就是德國承認了中國制造對其的威脅。10月9號,德國質量管理機構德國質量協會(DGQ)和德國市場研究機構“Innofact”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德國人認為“中國制造”是“德國制造”的對手。54%的受訪者認為,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正加大步伐,將超越德國品牌和德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來自制造業巨頭的認可不是說笑的!還有質量上,許多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為追求品質而選擇國外的門戶網站和銷售點,如沃爾瑪和亞馬遜,但是現實表明兩處平臺80%的產品都來自中國。
由此可見,中國制造業自主發展平臺、研發技術、建立產業體系、制定行業各項標準等都是正確的,并獲得了實際效果,改善了制造業的生產環境。此刻,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走好自己的特色道路,并重視對海外市場印象的改變,將的“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推廣開來,實現中國品牌的化和聲譽化。
注:中國塑料機械網 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資料數據參考:新華網、工業自動化網、環球網、廣告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