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塑料機械網 塑料時訊】微塑料,顧名思義就是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通常認為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即為微塑料。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據日本媒體報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在13個國家的自來水、歐美和亞洲產食鹽以及美國產的啤酒中,發現了大量存在引發性污染問題的“微塑料”。據了解,該研究團隊分析了包括美國、英國、古巴和印度等14個國家采集的159份自來水樣本中,在除意大利之外的13個國家的樣本中均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報道還稱,在美國的樣本中,檢測出的微塑料含量多,每升檢測出了約60個微塑料。從形狀上看,這些微塑料98%為纖維狀,平均長度約為0.96毫米,有的短至0.10毫米,據分析,這些微塑料很難通過濾器設備過濾清除。
該研究團隊表示,盡管目前尚不清楚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但其還是警告稱:“日常生活中難免要接觸的自來水污染正在擴散至,這是很大的風險因素”。
塑料垃圾一直被認為是對海洋生態危害大的污染物,而隨著人們對海洋污染關注度的日益提升、科研人員對海洋污染研究程度的日益加深,人們驚奇的發現,微塑料正成為海洋塑料污染的主力軍。
在我國第34次南極考察時,研究人員從取得的500升表層海水中發現,海水過濾后有五六個粒徑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殘留在濾膜上。研究人員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有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據了解,這是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此外,在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4500米處帶回來的生物體內也檢測出了微塑料的存在。這預示著人類活動的污染已經遍布了的各個角落。
相關專家表示,微塑料已經進入了食物鏈,許多海洋生物的消化系統、肌肉組織甚至淋巴系統中均發現微塑料的存在。倘若微塑料中含有的塑化劑成分和其他有機污染物通過食物鏈的集聚效應進入人體,有可能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大量攝入塑化劑可能干擾內分泌,影響生殖和發育;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攝入,可能會導致人類嬰兒骨骼發育的障礙和代謝的紊亂等;而且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還會影響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對此,專家表示,必須重視海洋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工作,這不僅涉及監測調查、塑料生產和回收處置,還涉及法律政策制定、社會公眾環境意識教育等多個方面。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防控的角度,同時建議加強海洋、河流湖泊和土壤塑料污染協同防治,加大流域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塑料回收體系,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同時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對微塑料污染的認識,推動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聯手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等,多種手段多方齊下來治理塑料污染。
數據資料參考來源:中國新聞網、921都市廣播、央視新聞、百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