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料機械網 本站原創】8月22日,抵達平均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進行考察,指出,鹽湖是青海重要的資源。要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要有全國一盤棋思想,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
的確,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就應該堅持循環發展之路,堅守循環利用的要求不放松。作為有“黑色污染”之稱的廢舊輪胎行業而言,尤其需要走一條循環利用之路。為了實現企業的發展,大部分廢舊輪胎企業也確實這樣堅持著,并逐漸走出了原有的桎梏。
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發展前景廣闊
廢舊輪胎垃圾具有很強的抗熱、抗機械性,并且很難降解,幾十年都不會自然消失掉,若長期露天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容易引發火災,還易污染地下水源。所以,廢舊輪胎被冠以“黑色污染”的稱號。正因為它存在諸多弊端,循環利用在這一行也就更顯急迫。
據中國輪胎循環利用協會會長朱軍介紹,2015年,全國廢舊輪胎產生量在3.3億條左右,重量達1200萬噸。廢舊輪胎可謂“一身是寶”,可以生產出再生橡膠、橡膠瀝青、防水材料等產品,在高溫下,還可以分離提取燃氣、油、炭黑、鋼鐵或直接熱能利用,產業潛力很大。
業內分析認為,目前,中國廢舊輪胎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主要為:從事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的企業大都規模小、裝備落后、集中度低、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等問題。而產業園區的建立則可以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力量專項發展,進一步完善中國廢舊輪胎的循環利用。而且我國在這方面也有著成功的案例。
廢輪胎再生利用價值不菲
重慶市政協常委、市臺聯會長許沛關于《加強廢舊輪胎環保再生利用助推我市汽車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建議》的提案中,鼓勵企業利用新技術處理輪胎,不僅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污染問題,還能為重慶走出一條新的產業之路,讓全國的廢舊輪胎都到重慶來變廢為寶。
重慶市臺聯經過約半年時間的調研發現,2014年,重慶市全年共計產生超過800萬條廢舊輪胎,達到24萬噸;到2015年底,這個數據將突破1000萬條。而這些輪胎的處理方式都比較簡陋,常用的辦法就是將其弄成橡膠粉。他們建議,用再生技術處理廢舊輪胎。
目前,北京、江浙一帶,都有這方面的成熟技術。市臺聯的調研數據也顯示,重慶市的廢舊輪胎利用,其實可以創造出相當的價值。許沛說,以重慶每年產生的24萬噸廢舊輪胎為例,如果進行再生利用,每年可為重慶產生8億-10億元再生利用價值。
中國(西部)輪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落成
7月份,中國(西部)輪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正式落戶四川鹽亭。該產業園規劃用地1350畝,總投資23億元,輪胎年綜合處理能力40萬噸。其項目業態涵蓋橡膠粉、再生膠、輪胎制造、熱裂解及其延伸產業,以及廢舊輪胎回收、橡膠制品、橡膠機械、包裝物流、科技研發及檢驗檢測等。
目前,此產業園一期421畝已先期建成,首批入駐企業10戶,年綜合利用廢舊輪胎可達20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此外,該產業園二期建設將重點形成橡膠瀝青、橡膠制品、建筑防水、汽車輪胎等集輪胎資源綜合利用、專業技術研發、成套設備輸出等上下游銜接的一體化產業鏈。
廢輪胎循環利用打造核心競爭力
就公司本身而言,相關企業也正朝著這方面努力。比如,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就斥資50268萬元,在河南蘭考投資建設廢舊輪胎循環利用項目和報廢汽車綜合利用項目。此舉以蘭考為基地,建設格林美(中原)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通公司“武漢—中原—天津”報廢汽車回收與處置的大動脈。
公司稱,項目投產后,預計年廢輪胎處理能力10萬噸,正常生產年份銷售收入27300萬元,稅后凈利潤4175萬元。報廢汽車綜合利用項目,工期2年,總投資25100萬元。資金計劃由企業自籌9269萬元和銀行貸款15831萬元。投產后,預計年處理報廢汽車10萬輛,正常生產年份銷售收入45073萬元,稅后凈利潤3493萬元。
此次投資將全面提升其以電子廢棄物、報廢汽車為主體的廢物產業核心競爭力,滿足行業快速增長的要求,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筆者結語:正如說的,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要在正確的資源戰略計劃下行動,通過循環利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只有這樣,廢舊輪胎行業才能夠走出原有的桎梏,才能夠實現變廢為寶的轉變,打造出真正屬于行業本身的核心競爭力。